第一七五章 立威,造势(2/3)

作品:《乱清
乱清有声小说,爱尚小说网在线收听!

派之间往返摇摆,虚与委蛇。

现在,慈禧认为有了自己的基础盘了,且是最壮大、最坚固的一块基础盘——轩军韩警官最新章节!由此,她对守旧反对气力的顾虑,会大大减低,接下来,关卓凡力推新政,她给与的支撑,会远比原时空的坚定、持久,此中意义之重大,不言可喻。

慈禧对关卓凡和轩军的信任的加强,还为关卓凡解决了一个重大的麻烦,同时带来了一个重大的机会——她乐意关卓凡同时迎娶荣安公主和敦柔公主。此举不但解开了关卓凡、慈禧、慈安三人之间一个蓝本看似无法打开的逝世结,进一步夯实了三人同盟的基础,同时,同时——

呃,那是以后的事儿了,暂且按下不表吧。

收服玉儿,也是天津之行的一个重要收获。玉儿的作用,不仅仅是关卓凡在圣母皇太后身边放上了“自己人”,多一个人替他说好话,多一个人为他透风报信,还在于,还在于——

呃,那也是以后的事儿了,也暂且按下不表吧。

只是这个小姑娘如同朝花着露,水灵鲜嫩,光荣迎人,关卓凡每次想到慈禧蓝本是将她给了自己的,便心痒难搔。可是,这朵花,注定只能看,不能摘,嗯,可是够锤炼意志力的呀。

天津之行,关卓凡最后一个重大收获,是“引蛇出洞”,引出了“恭惇同盟”——这支最壮大、最重要的反对气力,并成功地把对方引进了一个事先挖好的大坑里。

关卓凡谋划天津之行的时候,就不排除天津之行期间,北京可能生出些什么幺蛾子。这非常符合政治奋斗乃至政变的一般门路:出征或巡行在外的时候,后院起火,对头在京城发动变乱,篡夺政权,然后发诏,发布外边的那位是“叛逆”。

当然,政变是不可能的,除非有人头脑真的烧坏了。

有能力发动政变的,只有恭王一人。先不说恭王还有没有勇气再做这种事情,也不说文祥、曹毓瑛这班“恭系”大将,还愿不愿意随着他铤而走险,单在技巧上,政变就没有可行性:慈禧和关卓凡在一起,“同道堂”的印章,慈禧当然是随身带着的,诏书上若没有慈禧的“同道堂”,只有慈安的“御赏”,就是伪诏,就没有正当性唯仙独行全文浏览。

就是说,想师祺祥故智的人,拿不到“大义名分”。

至于实力对照,就更不用说了。恭王不直接控制部队,帝国最壮大的部队,牢牢控制在关卓凡手里。而且,北京城下,有一支吴建瀛部虎视眈眈;天津距北京,急行军的话,亦不过两三日的行程。

政变不可能,但对头认为可以“趁虚而进”,搞点什么别的古怪出来,还是有可能的。

果不其然。

关卓凡严阵以待,迄今为止,惇王方面,已逐一成擒。

打倒惇王,意义并不在于“搬开改革路上的绊脚石”。政治上,惇王的分量并不重,他的政治态度固然偏守旧,可别说在政坛上了,即便在旗人和宗室内部,也谈不上是“守旧权势的总代表”。

惇王的价值,在于他的身份:先帝的亲兄弟,天子的亲叔叔,国家亲王,宗室爵位之最尊者。

政治讲究立威,讲究造势,打倒惇王这种身份的人,就是最好的立威,最好的造势:今后,还有想站出来叫板的,必定要先自个儿掂量一下——我比惇王如何?

立马就得泄气了吧。

至于恭王,关卓凡信任,经此一役,奕?会就此提前进进他的“后期模式”——寄情山水、谨言慎行、与人无争、与世无争。

这位洋务运动的首倡者、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发轫者,很可能就此退出历史的中心舞台了。

*(未完待续)˿╄Ɛ(b;É乱清˒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