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5 没法对曾思平说清楚的事】(2/3)

作品:《甲午崛起
甲午崛起有声小说,爱尚小说网在线收听!

近11万两,效率低得令人发指。洋务运动开始后,江南制造总局的开办经费起初为54.3万两,1849年已追加到94.3万两。湖北枪炮厂,启动资金80万两。

仅浙江机器局、金陵火药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山东机器局、江南制造局7家军工厂,总共投入资金就高达4200多万两!

由于洋务大臣们缺乏商业头脑,盲目购置设备,不但重复引进造成浪费,还时常被外商蒙骗。晚清从国外买入舰船不足百艘,竟花去白银2000万两,其间各种黑幕、丑闻不断。

活动于中国的各外国官员、技术人员为了本国利益,怂恿清政府大量购买本国武器,德国人工程师要买德国货,英国官员要买英国货,性价比感人至极,清政府居然都不能分辨,国家的军队建设,绝不仅仅是有钱就能弄起来的。

还有,即便是买来了足够打长期战争的军火,满清也不可能打持久战,持久战的前提是什么?人民战争。这就意味着什么,要发动群众。然而满清最怕的是什么?就是发动以汉族为主体的人民群众。

一旦汉族被发动了,那满清的执政根基就会不稳,对于满清统治者来说,被发动起来的汉族群众的威胁,远大于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太平天国刚灭,满清就忙不迭地要裁湘军、淮军等汉族武装。

清朝闭关锁国,拒绝外来先进事物,就是为了保持满清骑兵不丧失优势,防止数量很小的满人,在火器兵器的时代,淹没在汉人的海洋里,连个浪都翻不出来。

清朝整个朝代政策的核心,不是中国传统的治天下,而是为了保证“一姓之荣辱”,所以慈禧才会说出“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样的话。换做其他朝代,早就被天下人骂死。

不只是败战赔款,在原本的历史中,中法战争局势后来逐渐向清方倾斜,但清廷高层还是放弃了对越南的保护权,并且开放了西南区域对法国的通商,法国势力逐渐由西南渗透;中法战争期间,中日在朝鲜也有冲突,但清廷在占尽优势的情况下还是签订了中日修好条规,条约规定中日两国在朝鲜拥有同等地位,一旦朝鲜起乱,无论中日皆可派兵。

而朝鲜是大清的藩属国,根据条规等于清廷变相地放弃了在朝鲜的绝对主导权,朝鲜同时向日本赔款50万元。

清廷在军队建设上有没有投资?有,而且恰恰是对军队的投资带动了洋务运动。

慈禧在很多情况下都倾向于保守派的意见,唯独在北洋舰队的建设上绝对支持李鸿章。太平天国平定后,清廷就有意识地进口洋枪洋炮装备淮军和练军,同时也裁减绿营的规模方便建设练军;中法战争结束,南洋舰队全军覆没,清廷开始进口军舰,并派遣留学生赴洋进修海军学务;甲午战争结束,新陆军的训练立即展开,而八国联军入侵,旧式军队全军覆没,袁世凯着手训练北洋军,清廷对北洋军的投资毫无保留,北洋六镇是当时中国国内装备和训练度最优的军队。

说清朝没有投资武装部队,那也是冤枉,清政府末年的财政支出可是大部分投向军队建设的。

每一场对外战争和谈之前,清廷的军备花费至少都有一千万两白银,两场鸦片战争耗了清政府至少2000万两白银,甲午将整支北洋军队赔了进去,李鸿章的淮军死伤一大半,军费耗资不知多少,八国联军侵华清廷,清廷将保底的武卫军都交出去了。

清廷有没有心跟列强来硬的,打长期战争?有,但钱花出去了有用才行。国库见底,敌军都打到京城来了,平时花重金训练的军队死的死,跑的跑,又没钱又没人,想硬也硬不起来。

如果现在让华国政府替换第一次鸦片战争或者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清政府,即便是完全同样的军备,但是华国仍然能废除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